【身边的旗帜】俞强:理性思维与人文情怀兼具的奔跑者
日期:2015-03-31
来源:学院新闻
阅读:2740
人物白描:俞强,,博一,海洋工程专业。
能钻研繁琐难懂的数学物理,又能沉浸于升华思想的古典国学,工科青年的身上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情怀。钟爱旅行,广交朋友,阳光青年用行动证明自己一直在路上。近日,我们有幸能走进俞强学长,和各位分享有关他的精彩生活。
钻研理论 注重实践
从大学开始就是船工专业的学长具有很好的理科基础,对数学和物理都很敏感,这也就致使了他读博的研究方向是非线性力学,偏理论多于实际。他的父亲是从事轮机工作的,他自小就与海洋结缘,潜移默化地,自己也对海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海洋专业与国防密切相关,这样也能为国家效力。他同时也非常倡导去社会实践。他说做人做学问都不能好高骛远,要去深入一线,在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将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再运用于新知识的创造。学长认为,社会是所更好的大学,它远比校园精彩,处于大学期间的我们要多利用好机会,去尝试做兼职,做志愿者等,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而我们也能从这些事情中学到许多待人接物的方法,这比单纯宅在家里要好很多。对于船建的同学而言,去临近的一些船厂,比如沪东船厂,外高桥船厂实习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实习的过程中才能对课本知识有一个形象的了解。他说博士阶段决定在交大读的原因是交大有中国最好的海洋实验室,有最好的海洋学专业的团队力量,他想要充分利用交大的资源,多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同时也弥补高考的遗憾。
理性思维 人文情怀
作为一个工科男生,理性思维是不用强调了,但学长身上有着浓厚的人文情怀,这在我们聊天中时刻都能深刻地感受到。当问及他的课余爱好时,他脱口而出就是爱看书,专业书自然是要看,但他更强调的是古典国学类的书,比如《论语》,《孟子》等等都是他非常喜爱的书,在古人的经典著作中,包含着许多道理和社会经验在无论什么时候看来都是不过时的。学长建议我们在课余时间要多读写书籍,老师推荐给我们的“有用”的书我们肯定会去看,但那些“无用”的书更要看,很多时候,“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他遗憾地表示现在高校的员工普遍缺乏国学素养和人文情怀。其实,掌握一定的社会学知识,像法律,经济,政治等知识对我们未来的发展工作,进入社会都是有极大帮助的。现在出国留学很是热门,许多老员工都想着出去了就不回来了,学长也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表示到外国一流大学去学习理论知识,接触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大牛”,进行文化的交流开阔自己的眼界对于老员工来说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我们不能忘记中国的根本文化,学成后不要忘记回到自己的祖国,处于改革时期的祖国需要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建设。
爱好旅行 亲近社会
学长还是一个旅行的狂热爱好者,只要有时间有条件他就会选择去旅行。爱好旅行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发现身边美好的人。学长在我们眼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穷游”途中,他看到了许多沿途美丽的风景,感受到了各个地区不同的风土人情。天南地北的朋友聚在一起,分享着他们的故事与经历,确实能收获到许多。2011年3月,学长去了桂林,遇到了年纪相仿的房东,结交了许多朋友,他们在旅程中互相帮衬,增进了友谊。2012年的暑假,学长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独自一人去了西藏。凌晨2点就在布达拉宫前排队买票,住在当地的旅社,感受佛教的魅力……一路上走走停停,欣赏自然人文。2014年的夏天,在博士生考试后学长又去了敦煌等地,感受了那里的风土人情。说起旅行,学长有说不完的经历,他也建议我们趁着青春,趁着有时间,多出去走走看看,那样对自己的成长大有裨益,对许多事情的看法也会更加成熟。
不过生活中也总是会有遗憾不如意的事情,比如高考失利让学长没有去到心仪的专业,所以大一就拼命学习以至于少参加了许多活动,大学的体验不够。本科时期想自己组建一个社团但计划搁浅没能如愿。生活就是这样,有许多精彩之处,也免不了有遗憾失望之时,但只要有自己的想法,敢想敢做,不随波逐流,最后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年轻人有资本去尝试新的事物!
此次采访让我们收获良多,学长在采访中多次强调读书和旅行,就如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长本身就是这个理论的践行者,希望他能在交大的读博之路上一帆风顺,相信他也一定能够收获一个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