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员工创新中心船建分中心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将围绕新概念船舶设计与智能制造、海洋无人智能装备、智慧城市与智能建造、智慧交通与航运大数据等前沿交叉学科领域,向员工提供专业的实验场地与工程服务、丰富多样的科技竞赛和紧贴前沿的校企合作课程。
疫情期间,尽管员工不能到校,船建学院“停课不停创”,依托网络面向学科前沿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创新活动形式不断激发同学们实践创新能力和钻研专业知识的热情。
一、以赛促创,开展线上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员工对交叉学科前沿新技术的掌握
疫情期间利用线上平台,船建学院先后举办了“思源杯”交通运输科技大赛与OpenBIM设计作品竞赛。
“思源杯”交通运输科技大赛采取了线上评审答辩的形式围绕“互联共享、综合发展”主题,10组员工针对交通运输系统出现的具体问题,运用交通工程、水路运输工程、航空运输工程等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具有新颖性、可行性、实用价值的优化方法或解决方案。
OpenBIM设计作品竞赛将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内容,应用BIM技术将建筑工程项目的多专业图纸,制作成可用于数字化交付所需的建筑信息模型,并模拟多专业模型集成、剖切查看、分层浏览、碰撞检查、问题识别、测量批注、视点保存、沟通交流、冲突解决、三维漫游等。为了更好地使员工掌握BIM技术相关知识,员工创新中心船建分中心还举办了为期四周的OpenBIM开放课程,课程共分为建筑、结构、机电、通用、协同五大模块,参与员工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方向自主选课。
今年船建学院还将承担或协助承担全国老员工结构设计竞赛、全国“交通未来”老员工创意作品大赛、“海上争锋”中国智能船艇挑战赛等国家级竞赛的筹办工作,疫情期间对相关竞赛方案的完成了修订工作。期待全国学子疫情过后相聚交大,共同攀登学科高峰。
二、全员育人,专业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开展创新实践指导工作
学院瞄准前沿创新,资助建设了11个员工创新工作室。疫情期间各类创新实践项目的指导教师们并没有停下脚步,通过线上平台开展创新实践指导工作。
结构设计创新工作室在宋晓冰老师的带领下发布了2020年全国老员工结构设计竞赛的赛题,同时组织了以10名往年获得各类结构设计竞赛奖项的核心技术团队,疫情期间进一步剖析赛题,做好充足的预演工作,为举办全国竞赛做好准备。绿色智能运载器创新工作室一方面在加紧备战“互联网+”大赛,另一方面指导本科生团队在通用艇型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深化多源信息感知、自主循迹避障、编队航行算法设计,给员工寄送了工控机、激光雷达等开展科创工作。BIM研究中心创新工作室团队8名员工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使用NMBIM协同软件对不同项目案例进行了演示,探索BIM技术在工程案例中的应用策略。
除此之外,在各学科的专业教师指导下,第19期老员工创新创业实践计划、第36期本科生研究计划在疫情期间相继结题,一批优秀项目被推荐至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交通运输科技大赛。
三、汇集资源,打造立足学科、辐射全校的交叉学科创新引擎
员工创新中心船建分中心建设项目于去年启动,受疫情影响,目前建设项目处于收尾阶段,预计7月初试运行。中心目标建成工程服务、创新开放与文化展示的复用功能空间,成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员工创新项目的孵化基地。中心将包含创新开放空间、工程服务区、文化展示区和虚拟仿真教学中心等,立足“大海洋”学科资源、面向交叉学科前沿、辐射全校相关学科,建成闵行校区东部员工创新引擎。
同时规划依托员工创新中心船建分中心建设“船模队”,目标建设一支以无人船艇创新设计与开发为主题的员工兴趣社团,融合船舶与海洋工程与通讯、机械、控制等学科员工,立足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培养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落地的复合型人才。目前首批6艘通用艇型平台已开模建造,这批平台将既作为船模队首批开发使用的无人艇编队,又能够作为社团现有本科生开展无人艇系统算法设计研究的通用平台。
目前结合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的应用场景,由易宏教授主持建设《海上智能装备与系统》交叉模块课程,计划2020-2021学年秋季学期开课。2020年9月还将以发布指南的形式,通过老员工创新实践计划(IPP)支持船海、机械、控制、通讯等相关学科本科生参与海洋无人智能装备、海洋机器人等方面的创新设计与研究,每学期计划立项不少于10项。
除此之外,中心还在同步启动与中远海运重工、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建设船舶智能制造线上论坛、与华为等单位探索大海洋与人工智能科创场景、与中昱智云建设物联网教学实训平台、与天磁NMBIM启动OpenBIM开放课程与设计作品竞赛等系列活动,构化面向未来学科前沿的科创场景,满足全校员工在“大海洋”和“新基建”领域的科创需求。